中国水产网 - 水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水产养殖 | 水产养殖 | 资源捕捞 | 水产加工 | 鱼病鱼药 | 渔业设备 | 市场商贸 | 营养饲料 | 渔业管理 | 渔业信息化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水产术语
水产术语
[全部术语] [水产术语]

术语内容
Fe
铁,制造細胞色素的主要成份,缺少了會导致嫩叶会变黄。
Ca
钙,水草细胞生长的主要营养之一,钙的缺乏导致叶面泛黄和无法正常生长。
O4
磷酸盐,它们为水草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为藻类提供了温床,投喂过量的饵料造成剩余的情况下会使硝酸盐的浓度增加。
NO3
硝酸盐,硝酸盐可以提供氮、氮是水草所需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它们的含量过高时便会导致藻类的大量滋生,鱼的排泄物过多和水中有机物过多都会使硝酸盐的浓度大幅度提高。
NO2
亚硝酸盐,会妨碍魚类正常呼吸及減低免疫功能而引致生病,過多便會造成魚类快速死亡。
CO2
二氧化碳,水草用來来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素之一,水草生长的重要环节之一。
生鱼
(一)形态特征
  1、乌鳢的形态特征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2行黑色斑纹。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短小,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2行鳞片,位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区的渔民习惯上称为“两湖生鱼”。鱼肉腥味较浓。
  2、斑鳢的形态特征一般体长20厘米,体重500—1000克。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背鳍、臀鳍基部甚长,无硬棘。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黑灰色,腹部灰白,具有众多不规则大小黑斑;头顶部黑斑呈“一八八”状。习惯上称为“两广生鱼”,鱼肉煲汤无腥味。
  3、斑鳢与乌鳢的主要区别乌鳢体较长,斑鳢体较短;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斑纹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状。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更似蛇状。
  4、杂交鱼以外地(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母本杂交育繁出子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生长速度快,3个月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在珠三角地区,斑鳢俗称为“港种”,乌鳢俗称为“湖南鱼”,以前两种生鱼杂交繁育出的子一代鱼为“杂交种”。
中华大蟾蜍
中华大蟾蜍(癞疙疱、癞蛤蟆、癞肚子),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年省区。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
  皮肤极粗糙,背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有耳后腺。头部无骨质棱,腹面黑斑极显著。体长79~120毫米。栖居草丛、石下或土洞中,黄昏爬出捕食。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卵在管状胶质的卵带内交错排成四行。卵带缠绕在水草上,每只产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烂草中冬眠。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游动。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鳗鱼
鳗鱼学名为鳗鲡,又称白鳝、青鳝、河鳗、白秋、蛇鱼等,属硬骨鱼纲、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一种江河洄游性鱼类,全世界有19种,中国有两种,即鳗鲡和花鳗。
  特征特性
  其身体细长,体背部灰黑色,体侧灰白,腹部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胸鳍短而圆。下颌比上颌突出,上下颌有细齿,鳃孔发达。体表富有粘液,有完整的侧线。鳗鲡是一种广盐性、肉食性鱼类。自然界鳗苗主要摄食浮游甲壳类,长大后主要摄食小虾、小蟹、水生昆虫、螺、蚬、蚯蚓等,也捕食小鱼和高等植物的碎屑。在人工的饲养池中,则喂以人工配合饲料。鳗鲡生长的适温为20-28。水温下降到8-10以下时,基本停止摄食,潜入底泥或石烁中进行冬眠,当水温高达30时也停止摄食。在人工驯养过程中投喂水蚯蚓及人工配合饲科。它怕光,喜在夜间或阴暗处摄食和栖息,它除用鳃呼吸外,利用皮肤、鳔、口腔等部位也能进行呼吸,离水后仍能活很长时间。
淡水白鲳
鳍条无硬棘。背鳍18~19;臀鳍16~18;腹鳍8。鳔室为二个,后室长于前室。侧线鳞82~98。上、下颌齿均二行,齿面呈缺刻状尖端突出。第一鳃弓的鳃耙数30~36。有明显的胃,胃囊呈U字状较膨大,其胃的长度约为肠长的1/5,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幽门垂),肠及内脏周围有脂肪块。
  根据体长118~144毫米的42尾标本的测定,平均体长为体高的1.87倍,为头长的3.35倍,为尾柄长的13.73倍。头长为体厚的1.92倍;为吻长的4.18倍;为眼径的4.27倍。
黄姑鱼
[形态特征] 黄姑鱼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5个小孔。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产地、产季]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在浙江、江苏及福建省沿海每年的5~6月份为黄姑鱼渔汛;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渔汛期则是5~7月份。
  [经济价值] 属经济鱼类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9.3克、脂肪3.2克。刺少,肉质坚实呈蒜瓣型,但口感不如大、小黄鱼嫩滑和鲜美。每年5、6月问的黄姑鱼肉肥嫩味鲜,是时令性鱼品之一。此外,其肉和嘌均可入药,有补肾、消肿之功能。黄姑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potted maigre,日文名巍〕ィチ。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弹涂鱼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ns Pectinirostris(Linnaeus),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尾部侧扁,背、腹缘平直。头中大、稍侧扁。吻短而钝,大于眼睛。眼高位、互相靠近、突出于头的背面、下眼睑游离、眼间隔颇狭,似一纵沟。口大、亚端位、平裂、上颌较长、上颌骨伸适眼后缘下方。两颌牙单行,上颌牙细类,前方具2~4犬牙,下颌牙大,水平状,牙端斜截形,逢合处具1对犬牙。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牙。舌大而厚,圆形、不游离。上唇褶发达,几达中央,下唇褶短,位于口角处鳃孔中大,鳃盖膜连于峡部,峡部宽,鳃尖而短。
  体及头部披圆鳞、前部鳞小、后部鳞较大,胸鳍基部亦披细圆鳞,无侧线。
  背鳍二个,第一背鳍高、鳍棘丝状延长;第二背鳍低,基底延长,鳍端延伸越尾鳍基。臂鳍低而延长,最后数鳍条延长;胸鳍长,略呈尖形;腹鳍念合成一吸盘,边缘完整;尾鳍圆形。 背侧青褐色,腹侧浅色,第一背鳍深蓝色具不规则白色小点;第二背鳍蓝色,具4纵行小白斑,臂鳍、胸鳍和腹鳍浅灰色,尾鳍青黑色,有时具白色小点。
倒刺鲃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棍、坑坚、光眼鱼、黄娟、粗鳞鱼。
  体长,稍呈圆筒形,尾柄侧扁。吻钝,口稍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吻须较短,颌须末端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内;背鳍无硬刺。鳞大,侧鳞基底具黑斑。体背部茶黄色,腹部灰白,背鳍边缘黑色,其它各鳍桔红色。
  一般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它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
  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元江、台湾岛及海南岛等诸水系。
鲟鱼
鲟鱼(Sturgeon)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水中活化石”。 鲟鱼类隶属于鲟形目,全世界现有鲟鱼2科6属26种。现存鲟鱼均分布于北半球,主要有3个分布密集区:
  1、欧洲的东部,里海、黑海,咸海地区;
  2、环绕北太平洋两岸的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区;
  3、北美洲东海岸地区
  我国分布有8种鲟鱼,主要分布在长江、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三个区域:
  1、长江:中华鲟、达氏鲟、白鲟;
  2、黑龙江;史氏鲟,达氏鳇;
  3、新疆额尔齐斯河:西伯利亚鲟,小体鲟;
  4、新疆伊利河:裸腹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