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追着大事跑的人

谎言一旦开始,就需要更多的谎言来掩盖。谎言累积到一定程度,撒谎者往往会“自食其果”。据日本雅虎新闻报道,日本农林水产省似乎已经陷入这样的困境。
“新米上市就能解决问题”“大米供应充足,只是投机者在哄抬价格”“释放库存大米,价格就会下降”……自去年夏天以来,农林水产省(MAFF)不断抛出“临时借口”,试图平息公众的不满。然而,民众的愤怒终于在4月22日爆发,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仁不得不公开道歉。
“即便释放库存大米,超市价格依然难降,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此致歉。”
网络和社交媒体上,民众纷纷吐槽:“别光低头道歉,快把价格降下来!”面对农林水产省的窘境,许多人不禁疑惑:多年来管理稻米政策的精英官僚们,为何一再重复这些无用的借口?
一些专家指出,问题的根源正是“谎言”。去年夏天以来,大米短缺和价格暴涨的真正原因是“减耕政策”。然而,农林水产省50多年来投入巨额纳税人资金推行这一政策,难以承认其失败。于是,他们坚称“大米够了”,并不断编造借口来掩饰真相。
回顾过去50年的“减耕政策”,这一切似乎并不意外。为了“保护稻农”,日本政府长期通过税收支持减产政策,防止大米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官僚们根据供需预测调整稻米产量,以稳定市场价格。大规模种植的稻农被指责为“国家土匪”,稻田被成片出售。
很多人以为减耕政策在2018年已废除,但实际上,农林水产省仍在为全国主食稻生产设定“指导意见”,并向减少主食稻种植的农民提供补贴。50多年的减耕政策让日本稻农变得脆弱,失去补贴就难以生存。兼职稻农的增加进一步削弱了日本大米的国际竞争力。如今,日本大米年出口量仅约4.5万吨(2024年),而泰国同期出口约995万吨。
为何差距如此之大?日本大米品质并不逊色,外国游客对海鲜盖饭和寿司赞不绝口。然而,减耕政策剥夺了稻农“走向世界”的动力。它对试图扩大生产和出口的稻农态度冷漠,却向不种稻的农民发放补贴。换句话说,巨额税收被用来诱导稻农“不必努力”。有人戏称稻农每小时收入仅10日元,这正是补贴政策导致的恶果。
农林水产省无法承认“减耕政策”的失败。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宣称“释放库存大米就能解决问题”。然而,正如大臣道歉所揭示的,情况远非如此。据统计,截至上月底,首批释放的14万吨库存中,仅426吨到达零售店。
有人将矛头指向JA(日本农业合作社),认为其赢得90%库存大米投标后,因担心价格下跌影响佣金而不愿放手。JA则辩称,分配只是需要时间。但即便分配顺畅,价格也不会立刻下降,原因在于“回购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政府会在明年新稻上市时回购释放的大米。换句话说,这不是“释放库存”,而是“政府暂时借出大米”。
这意味着明年新稻上市时,这些大米将“消失”。批发商担心未来短缺,难免囤积居奇,导致交易价格居高不下。于是,有人提出“进口大米”。有报道称,政府正在考虑放宽大米进口限制,但这无疑是对遵循减耕政策的稻农和JA的背叛。石破茂政府恐怕难以做出如此决定。
既然进口大米和释放库存都不理想,唯一的出路似乎是废除减耕政策。50多年的减耕政策导致了今日的困境,政策转向势在必行。然而,农林水产省绝不会轻易承认失败。
秋田小町生产者协会会长若井徹坦言:“日本农业已难以为继,必须大幅增产并出口过剩产品,以稳定国内供需。”但在日本这个“难以改变”的国家,政策转向谈何容易?最大的障碍在于如何处理依赖补贴的“兼职稻农”。如果支持专注增产的全职农民,这些兼职稻农将被边缘化,失去补贴后只能退出农业。
自民党倚仗兼职稻农的选票,难以推动改革。JA同样反对,因为“农业+工薪”模式让其银行存款激增至96万亿日元(2024年3月)。在这种“特权结构”下,政府只能继续迁就兼职稻农。若要废除减耕政策并大幅增产,势必需要更多补贴。然而,在国债超1200万亿日元、社保支出占GDP 30%的背景下,增加补贴几乎不可能。
面对这一“僵局”,农林水产省只能选择“维持现状”。他们明知减耕政策失败,却无法终止补贴制度,只能像坏掉的收音机一样重复“大米够了”,继续执行减耕政策。这正是农林水产省不断抛出临时借口的根源。
这种“僵局”不仅限于大米政策,也体现在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上。日本99.7%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中60%是小型企业。低劳动生产率导致日本在OECD国家中排名倒数,低工资问题也与中小企业相关。政府试图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却因“平等”原则,不得不继续补贴无增长的企业。结果,两头兼顾却两头落空,中小企业生产率始终难以提升。
大米价格上涨暴露了减耕政策的弊端,许多人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然而,50多年的政策背后,是无数从中获益的家庭。他们靠补贴维持生计、养育子女、储备养老。这样的政策无法因问题暴露而轻易改变。政客因选举考量,官僚因体制掣肘,普通民众也未必愿意改变现状。“日本不变”的根源,或许就在于此。
在朋友圈分享这个故事;关注『跟着大事跑的人』,每天了解全球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