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投饵不需要出家门,直接手机远程操控,自动投饵机定时定量投喂……在水乡兴化,水产养殖正插上智能化、数字化翅膀。“省时省力,还可以看到塘口实时画面,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养殖户王金友乐呵呵地说道。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优势在农,特色在水,水域面积占全市四分之一,湖泊湖道数占里下河地区一半,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4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级之首,拥有兴化大青虾、兴化大闸蟹等九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获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市称号。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渔业作为渔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正逐步成为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万光明介绍,近年来,兴化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淡水鱼养殖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水产养殖机械化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装备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作为水产养殖大市,兴化全市共有养殖机械8.2万台套,投饲、水质调控、起捕和清淤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处于全省前列。
渔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种质资源的更新以及水产良种的引进推广。作为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市,全国每10只河蟹中就有1只来自兴化。围绕河蟹产业发展的痛点,助力富民产业由大变强,兴化今年成立了虾蟹产业研究院,建设408.5亩的河蟹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订种业研发合同,培育河蟹良种“兴化1号”,开展具有上市早、上膏快、性状稳定的特色种源攻关,争取获得国家良种认证。
不仅培育新品种,兴化还通过养殖基地标准化改造,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河蟹生态养殖体系。其中,已改造完成的兴化市生态大闸蟹产业示范园,项目总投资近2000万元,使用面积达2350亩。在海南镇新伍村,当地探索的“虾蟹混养”兴化模式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去年,该村实现虾蟹产值约7500万元。南京农业大学在新伍村设立小龙虾科研教学基地,将虾蟹混养模式搬进科研教学案例。
从“经验渔业”转向“数字渔业”,近年来,兴化建成自动增氧设备覆盖面积7.4万亩,自动投饵设备覆盖面积11.1万亩,水环境自动监测覆盖面积3万亩,认定市级物联网渔业应用基地12个,打造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江苏省兴化市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应用基地,打造江苏首个5G+数字渔业示范村。
下一步,兴化将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出台规范、标准和指引进行前瞻性的引导和鼓励技术的创新,不断推广和应用新的技术与模式,向“新”而行,助力水产养殖业由大变强。 吴艳丽 胡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