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徐建华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以节水产品装备制造、节水管理服务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加快发展节水产业,提升节水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为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新时代节水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聚焦当前节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提出推动节水产业发展的务实举措,部署加快发展节水产业。
2024年发布的《节约用水条例》明确,“国家完善鼓励和支持节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也要看到,各领域节水空间仍有待加强,高质量节水产品装备供给不足,节水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加快发展节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内在要求。因此,《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会对加快发展节水产业,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节水产业规模达到万亿元,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产业发展格局。在许多媒体看来,这意味着我国拟培育万亿元规模的节水产业。一般来说,节水产业涉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以节水型产品装备和专业节水服务为核心,与相关产业紧密融合。因此,培育万亿元规模的节水产业,不仅对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巨大的利好消息,也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换言之,我们必须高质量发展节水产业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打造一批质量领军企业。企业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底气所在、韧性所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下大力气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和质量领军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就是抓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节水产业的发展、节水工作的进一步提质增效,同样离不开节水产业龙头企业和质量领军企业的有效培育,充分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一方面,必须着力推动节水企业的孵化、培育和壮大,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水产品设备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在节水设计研发、产品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品牌;另一方面,还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主引擎作用和聚合辐射效应,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营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从而充分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
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实际上,我国从2018年起,就在实行和推广水效标准和水效标识,通过在坐便器、洗碗机、净水机等相关生活用水产品上标注水效等级,直观显示水产品的节水能力。这对推动全社会使用节水型产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累计节约用水相当可观。高质量发展节水产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广水效标准和水效标识的使用,另一方面应当借鉴水效标准和水效标识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终端用水产品水效等级标准,加快制定一批引领节水产业发展的技术、工艺、装备、检测、评价、管理和服务等标准,推动我国节水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达标,以高标准引领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不断提升节水产品的质量水平。企业是节水产业发展的主体,市场则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节水市场竞争的核心还是高质量的产品。一方面,必须加强节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守住节水产业和市场的质量“底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引领企业和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拉升节水产业和市场的质量“高线”。这既需要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建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体系,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制造,还需要全产业共同推动节水产品装备升级换代,推广先进节水装备和产品,助力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