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网 - 水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水产养殖 | 水产养殖 | 资源捕捞 | 水产加工 | 鱼病鱼药 | 渔业设备 | 市场商贸 | 营养饲料 | 渔业管理 | 渔业信息化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时政快讯 > 再生水产业有望站上千亿级风口
V.biz | 商业搜索

再生水产业有望站上千亿级风口

信息来源:shuichan.biz   时间: 2024-06-10  浏览次数:31


水资源有限,但循环无限。

几年前,在一家石化企业参观清净废水回用装置中心时,工作人员满心欢喜地告诉大家,清净废水回用装置中心投资1200万元,年均回收83万立方米水,这些水品质优良,过滤后的水还可以通过锅炉用水的方式送往自备电站用以发电,达到减少污水排放、变废为宝的目的。

随后,工作人员盛情地邀请大家品尝处理后的水,大家怀着新奇的心情共同举杯,喝下了经过处理的污水,这一幕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黑脏臭”的污水,“摇身一变”成清水。进入“十四五”时期,水环境治理工作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其中,再生水循环利用成为国家力推的政策,水资源利用迎来重大机遇。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当前,要推动污水处理厂进行再生水改造利用,我国再生水产业有望站上千亿级风口。

再生水利用领域存在增量空间,市场前景广阔

再生水是供水市场强有力的补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经济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曾有机构做过测算,每处理1亿吨废水转换成新生水能减少3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0.1万吨氨氮的排放,同时每处理1亿吨废水转换成新生水,能够提供22万人年生产和生活用水,能够支撑12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而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

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市的可用水量至少增加50%以上。

然而,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约75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仅有100多亿立方米,利用率不足15%。《“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相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相较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30%;与此同时,《规划》与2021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显而易见,不足15%的利用率与《规划》中再生水利用总体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这些数据无不在提示一点:再生水利用领域存在增量空间,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此前,不少专业机构就对再生水市场进行了预测。

据专业机构测算,“十四五”期间,若将现有的5600多座污水处理厂改造到Ⅳ类水出水标准,资源化改造市场空间约651亿元。若将其中一部分改扩建成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将带动万亿级的市场机会。

国内某证券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再生水有可能在国内大部分区域经济性优于一次供水,再生水市场可能加速启动,未来仅工程建设市场可能超1000亿元。在2015年~2020年,有业内报告内容透露,包括工程建设、运营在内的投资需求将近850亿元。未来,再生水市场投资规模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再生水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将有所上升。

工作人员对沉淀池及相关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查

不仅如此,业内专家对再生水市场持乐观态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公开表示,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有潜力。考虑现实可行性,预计到2035年我国城市再生水或者污水再生利用还有100亿吨的潜力,届时全国城市再生水处理利用率会达到30%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再回用,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减少水污染排放,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当前大多数城市水资源短缺和再生水回用利用率偏低的情况,再生水回用的发展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发力“再生水”,寻求“第二水源”开拓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南京水务集团表示,将不断发展拓宽对外再生水业务,继续提升公司再生水利用水平;沃顿科技明确,未来将继续加大深度水处理、再生水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开拓能力,服务于传统行业的绿色升级配套等。

进入2023年,污水资源化的脚步并未停歇,再生水市场保持增势的概率自然更大。放眼全国,兼顾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再生水利用的社会认同感将不断增强,用水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带动千亿级滤膜市场发展新空间

污水正在从一种城市负担变成有效的水资源,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将带来哪些新的市场机会?

众所周知,污水处理大部分是达标排放,而要资源化利用就需要用到大量的滤膜。

记者了解到,超滤膜技术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相对传统的生物法、溶胶凝胶法和混凝沉淀法等,具有高效清洁的特征,确保了水污染净化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化学药品的使用量,较好地避免水资源净化过程中二次污染的现状。

在处理工艺层面,再生水处理往往通过物理+物化+生物等多种技术路径糅合情况下,去除水中悬浮物、颜色、气味、溶解盐。尤其,当下膜技术已在再生水回用系统上推广开来,再生水水质亦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对于有严格回用标准要求的再生水,一般在主处理单元后要增加后处理,通常需要经过过滤、活性炭吸附、膜处理、消毒等处理步骤使排水达到回用标准。

作为一直致力于再生水研究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洪营胡洪营表示,假如20%的再生水或者污水用膜来处理的话,可以新增200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国泰君安环保首席分析师徐强曾测算,我国膜法再生水处理市场总投资将达1071亿元,随着污水资源化持续加速推进,千亿市场空间也将加速开启。

根据《污水资源化政策落地,打开“十四五”行业市场空间》测算,2019年全国再生水利用率为19.21%,2025年全国再生水利用率为33.02%。2019年我国再生水的生产能力为5025.20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量为126.17亿立方米,产能利用率为68.79%,假设2025年产能利用率达到75%,则2025年全国再生水的生产能力为10027.7万立方米/日。新增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33亿元上升至2025年的168亿元,存量替代市场规模为88亿元/年,“十四五”期间的膜工艺市场规模合计120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再生水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水处理用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活性炭吸附剂、臭氧发生器等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建立合理价格机制,发挥水价杠杆作用

再生水的成本和价格是决定再生水市场前景的两大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到再生水供给量与需求量,也决定了这一行业能否有足够的收益以保证正常发展。

目前,我国再生水市场价格机制并不明确,价格仍由政府部门决定,缺乏市场化的调节手段,终端用户水价普遍低于成本,阻碍了再生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节约要求的水价机制。

“目前,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地方财政的积极性,会引导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形成共治局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覃凤琴表示,水价是影响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自来水定价都很低,再生水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定价机制不够完善,缺少合理的收费和激励机制,目前仅有北京、成都等城市对再生水的价格出台了相关规定,大部分城市再生水定价还未放开,仅设置了上限或者指导价。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在署名文章中称,市场机制不健全、价格机制不完善、政策激励不够,影响了社会资金进入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

“再生水利用是节水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激励政策,统筹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胡洪营认为,与饮用水系统按统一水质供水不同,再生水利用应坚持依质定用、依用定质、按需定供、按质管控。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的水资源状况、水环境禀赋、发展需求和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科学、精准确定重点领域、利用途径和利用模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赵勇说:“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发挥水价杠杆的作用,并建立与不同回用目标和不同区域特点相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可负担的多层次污水资源化技术供给体系,完善针对各类回用目标水的相关标准体系。”

“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有助于发挥水价杠杆的作用,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赵勇认为,污水资源化利用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国家应该在项目融资、收费制度、财政补贴、政策机制等方面予以扶持。

为此,相关政策对于再生水价格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对再生水利用提出了政策指导,如“放开再生水政府定价,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照优质优价原则自主协商定价”,“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等。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放开再生水政府定价,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对于提供公共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景观环境用水使用再生水的,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

可以预见,再生水的价格跟新鲜水源的价格日趋合理的时候,市场就会更稳定,市场发展的空间也会更大。

拥有着巨大的降碳空间潜力

“双碳”背景下,再生水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能耗大户的污水(再生水)处理行业在低碳转型之路上进行了提前布局。

从数据来看,水务行业能源总消耗占国家各行业总能耗比例约为1%~3%,而其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贡献度则更高。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经成为必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陆军表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既能减少水污染物排放,又能降低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水平,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表示,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常规做法相比,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更加强调区域统筹、生态净化、调蓄利用,综合效益更加显著,对于推动缺水地区探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也是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总要求。为此,要着力构建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治理体系,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就是体现了这一要求。”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做好试点工作,有利于转变高耗水发展方式,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诚如专家所言,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中,拥有着巨大的降碳空间潜力。低碳、零碳乃至负碳的核心在于水务项目全域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平衡与控制,也在于政策制定者、产业参与者跨出水务环保行业本身来思考全社会总的碳平衡的问题。

再生水作为一种非常规水源,其所具备的“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特性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优化水资源整体配置结构,有助于构建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互补共济的分质供水新模式,促进降碳增效,为打造地区绿色循环经济注入活力。

来源:环境经济,图文侵删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水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