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嘉定区安亭镇绿苑社区举行《渔村记忆》书籍发布暨国庆70周年献礼活动 来源/新民晚报特约通讯员刘必华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陈浩 特约通讯员 刘必华)嘉定区安亭镇绿苑社区日前举行“与祖国共奋进,与家园共命运”——《渔村记忆》书籍发布暨国庆70周年献礼市民修身活动。居民们欢歌载舞,自编自演,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
《渔村记忆》是一部讲述渔家故事,传承渔家文化的社会发展史,全书汇聚黄渡水产村村民全体之力,以自己亲身的经历,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记述了建村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船为家 四处飘泊
村民许伯禄老人介绍,黄渡地区紧靠吴淞江,河网密布,早在解放前就有渔民前来捕鱼。之后,陆桃林等7户人家成为了黄渡水产村第一代渔民。1953年,黄渡渔业初级互助组成立,规模也逐渐扩大。过去,渔民的日子过得很苦,一年到头到处飘泊,冒酷暑,顶严寒,全家人吃喝拉撒睡都挤在小小船舱里,靠捕鱼艰难地维持生计。青年人婚礼也只能在船上进行。村民徐英兰的爷爷奶奶结婚时,请了5条渔船排列在一起,招待亲朋。
村民戴张妹说,她有6个兄弟姐妹,父母整天“水上飘”,今天摇南翔,明天摇嘉定,后天摇安亭,起早摸黑靠捕鱼、摸螺蛳度日。吃饭时一家人排排坐,能填饱肚皮就不易,捕来的鱼要卖钱,根本不舍得吃。到了晚上,船头至后梢睡满了人,连半寸空档都没有。“每想到这些我心里就发酸。”戴张妹说。
图说:陆桃林等7户人家是黄渡水产村第一代渔民
陆上定居 生活改善
1966 年,黄渡镇水产村建起了渔民新村,平均每户能分到一间24平方米的平房,从此渔民告别了四处飘泊,岸无居所的日子。渔家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许多成年人还进入了企业工作。
此后,渔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劳作强度大为减轻,村里先后添置了2艘大型机动海洋捕鱼船,内河捕鱼装置也用上了机械化,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2012年,水产村撤村划归绿苑社区管理。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渔民居住区的危房旧房及环境进行了“脱胎换骨”改造和治理,全村327户居民住上了新公房,用上了天然气。污水处理、自来水改造、道路铺设、车位新建、绿化种植、监控设备安装和配套的活动室、健身苑、晾晒点等设施同步跟上,小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说:“伲现在就像住在花园里……”
图说:早年,黄渡水产村渔民在捕鱼时所用渔具
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
如今,渔民们以捕鱼为生的日子已成为历史。但对于老一辈渔民来说,心中的印记无法磨灭。为此,近年来绿苑社区在打造美丽宜居家园的同时,通过建渔具展示馆,讲述渔家故事等形式,传承渔家文化。
去年11月,村渔具展示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村民纷纷把家里遗留的老物件或图片集中安置在“新家”。此外,《渔村记忆》一书也紧锣密鼓进行,于今年国庆70周年前问世。
《渔村记忆》一书的出版,在整个黄渡水产村引起了很大反响。村民徐阿弟说:“这本书是伲渔民的精神传家宝,希望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全书共分33个章节,内容都是出自渔民之手或口述整理而成,生动详实再现了渔民人家的工作场景、风俗礼仪、起居习惯等人文特色。
图说:黄渡水产村全体村民出书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参与者热情高涨,涌现出了许多感人故事。尤其书中的《戴阿江的前事今生》《流浪读书的我》《与鱼虾“惺惺相惜”的日子》《水产村的第一家渔民》《我接待了非洲总统》《夜半哭声》《船上大家庭》《渔村婚礼》等故事语言朴实,情节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