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网 - 水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水产养殖 | 水产养殖 | 资源捕捞 | 水产加工 | 鱼病鱼药 | 渔业设备 | 市场商贸 | 营养饲料 | 渔业管理 | 渔业信息化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水产术语
水产术语
[全部术语] [水产术语]

术语内容
高体鲹
产地及产期: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海区域。沿岸水深200米砂泥底附近可见。
  介绍:
  体侧扁,高似鲳鱼。侧线前部弯曲,后部平直,其平直部分被棱鳞。幼鱼时体侧有暗色纵带,随成长逐渐消失。一般长为15~20厘米,长者达40厘米。
日本方头鱼
产地及产期:
  属暖温性中下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150米以浅的砂泥底质水域。产卵期为9~12月,卵浮性。以十足类、多毛类为食。
  介绍:
  体延长侧扁。头较大而高,略呈方形。眼上侧位,眼后侧有菱形斑纹。体被中型栉鳞,侧线完全,高位,近直线形。体背侧红色,腹侧淡红色。尾鳍有数条黄线。渔获体长以25~35厘米居多。
瞳石鳜
产地及产期:
  江河湖泊水库均产。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产量较多,著名的产地有湖北的监利县、洪湖市、鄱阳湖、新安江水库、黑龙江和松花江。
  介绍:
  体侧扁而高,背部隆起。吻尖,口大,口裂略斜,下颌突出。体被小圆鳞。背鳍长,前部为硬刺。腹鳍圆形,尾柄短宽,尾鳍扇圆形。鳍有斑点。体褐色,有不规则斑块。
许氏菱牙鮨
产地及产期:
  我国产于东海、南海。栖息在水深50~200米的岩礁海底。
  介绍:
  体侧扁。雄性体黄赤色,体侧黄色斑纹多,头部布有黄色线条,背鳍上有黑斑。雌性体橙红色,体背侧有数块褐色斑块。体长40厘米。
布氏鲳鲹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日本海南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栖息于5~20米水深的沿岸或河口海域。属掠食性鱼类。
  介绍:
  体侧扁,呈卵形状。侧线略弯曲。背鳍成长后多萎缩,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基底甚长。体被小圆鳞。上颌骨伸出。
橙点若鲹
产地及产期:
  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等暖水性海域。栖息于沿岸水深10~50米之间的水域。渔期以10~12月为多。
  介绍:
  体椭圆,延长为纺锤状。侧线前部弯曲呈弧形。尾柄瘦小有力,无棱鳞。背鳍2个,胸鳍长。体黄色而略有不明显橙色小点。长达45厘米。
黑鱾
产地及产期:
  我国产于东海。好食藻类,属杂食性沿岸鱼类,尤其是幼鱼时沿岸礁石区内常可见。
  介绍:
  体高,扁平,呈椭圆形。背鳍棘条13~15根,尾鳍后缘稍凹陷。体侧上半部分黑色,下半部分略淡,带灰色。
脂眼凹肩鲹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世界暖水海域。集群洄游于水深200米的中底层水域。产卵期为每年的春至夏初。
  介绍:
  体长30厘米,略高,体侧有黄色纵带。侧线前部弯曲,后部平直,其平直部分被棱鳞。眼大。肩带部有凹陷。
紫鰤
分布于日本本州中部以南、黄海和美国太平洋沿岸。栖息在暖水海域。幼鱼时随水草漂浮,成鱼后在近海的表层和中层集群洄游。
  体侧扁。体色背部紫青色,腹部渐淡,体侧中央有一条黄色横条。头部从背部俯视,有两条黑褐色斑纹过眼睛呈八字状。体长可达1.5米。
鲱鱼
鲱鱼又叫做鲭鱼,它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鱼群之密,个体之多,无与伦比,可以说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鲱鱼为什么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鲱鱼善于调剂光照,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的缘故。
  鲱鱼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在大西洋两岸的大西洋鲱,另一种是分布在太平洋北半部两岸的太平洋鲱。
  鲜鱼的密集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呜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
  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戈l一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于鱼群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鲱鱼为什么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这也是长期外界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因为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通力协作.便于觅食。另外,集群对于防御敌害也有着积极作用。因为鲱鱼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动的线条和闪烁不定的形状,把敌害弄得眼花缭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鱼身上,即使敌害冲入鱼群把密集的队伍冲散,被吃掉的鱼也为数不多。所以集群行动在鲱鱼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滑齿龙
滑齿龙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水生猛兽,侏罗纪晚期,它们庞大的身影在四片巨型桨鳍的驱动下,威严地划破浅海水域,宣泄着无形的霸主气势!滑齿龙的长颚里满部尖锐的牙齿,在这样一台吞噬机器前,鳄鱼、利兹鱼、鱼龙甚至其他上龙都要退避三舍,否则必难逃厄运。滑齿龙的鼻腔结构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气味,这样滑齿龙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猎物行踪。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齿龙一生都在水中度过,因此它们也是卵胎生动物,喜欢在浅海域产仔。直到最近科学家能确定的最大成年滑齿龙不过是18米,但2003年在墨西哥出土了一具18米的上龙(可能是滑齿龙)化石,而它不过是一只幼兽!如果它成功长大,那肯定会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估计bbc又是哗众取宠,有待继续查证) 
一些保存相当完好的滑齿龙骨骼化石,清楚显示牙齿的排列及其头部的形状。但这些头骨并不一定就属于片中威胁牛津夏(Oxfordshire)附近水域,长达二十五公尺的滑齿龙。但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有一些头骨碎片似乎属於滑齿龙,就算不是,也是属于一种与滑齿龙极其类似的生物。其中一块骨骼碎片特别属於一种长二十公尺的生物。经由计算电脑中滑齿龙的模型,及其该有的漂浮能力,其合理的体长与体重上限分别为二十五公尺与一百五十公吨。这只代表滑齿龙可能的体型上限,有些古生物学家会将它们的体重设定在低於此标准。 
滑齿龙的牙齿显示它们是肉食性动物,至于滑齿龙如何猎食,则要观察眼睛的所在位置,以及游泳的速度。古生物学家茱蒂-玛莎研究过很多海洋爬虫类的游泳情况与方式,认为像滑齿龙这种使用四只鳍状肢来游泳的生物,速度一定不会像大眼鱼龙那样快。速度比猎物缓慢的生物,便得使用突袭法来补食。有一项证据可以用来证明这个推论,就是滑齿龙的眼睛长在它们的头顶;这种生物会从下方突袭猎物。 
滑齿龙可能是「反色彩」结构,就是头部为深色,如此从上方较难被发现,而底部为浅色,如此下方可以作为伪装。另外可以作为滑齿龙行为线索的,是它们的头骨顶端有两个鼻腔。最为常见的理论,就是它们具方向感的嗅觉;猎物的化学特徵在某一个鼻孔会比另一个还要强烈,滑齿龙可以依此来判别猎物的方位。再者,滑齿龙的吃相可能不是太好。在牛津黏土层中,发现了很多大眼鱼龙与短尾龙的半个头骨。对於这些剩菜是否为滑齿龙所留下尚不确定,但是以体型来看,滑齿龙是头号嫌疑犯。
锯鳐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锯鳐目。本目仅有锯鳐科锯鳐属约6种。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具坚硬吻齿。无鼻口沟。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背鳍2个,无硬棘;胸鳍前缘伸达头侧后部;尾粗大,尾鳍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软骨后端具很多角质鳍条。非常像锯鲨目的鲨鱼,但不同的地方是锯鳐身体扁平,鳃腹位(在身体的下方),锯吻上没有肉质触须。

化石见于上白垩纪至近代。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各近岸海区和各大河口,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进行繁殖。

中国产2种,其中尖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对着腹鳍基底后端上方;尾鳍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吻齿21~35对。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也见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行动滞缓,常潜伏泥沙上,用吻锯掘土觅食,偶尔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鳍。主要摄取泥沙中的甲壳类或其他无脊椎动物,也用吻锯袭击成群的鱼类而食其受伤的个体。卵胎生,胎儿具大型卵黄囊,吻锯柔软,吻齿包于皮膜中。每产约10余仔。仔鱼刚生时,体长约60厘米。成鱼最大体长可达9米,吻锯长2米,宽30厘米。尖齿锯鳐为东海和南海次要经济鱼类、在中国产量不大。肉质鲜美,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油。

小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尾鳍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吻齿17~22对。见于南海,亦见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大洋洲东北部。

锯鳐有的品种相当大,身长可达5米。

鳐鱼
鳐鱼是多种扁体软骨鱼的统称。分布于全世界大部分水区,从热带到近北极水域,从浅海到2700米以下的深水处。共9属,分3科。鳐鱼体呈圆或菱形,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有些种类具有尖吻,由颅部突出的喙软骨形成。体单色或具有花纹,多数种类脊部有硬刺或棘状结构,有些尾部内有发电能力不强的发电器官。就现在所知,全部鳐类鱼均为卵生,其卵又称“美人鱼的荷包”,常见于海滩,长方形,有革质壳保护。鳐鱼体型大小各异:小鳐成体仅50厘米;大鳐可长达2.5米。鳐鱼无害,底栖,常常部分埋于水底沙中。游动时靠胸鳍作优美的波浪状摆动前进。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为食,由上面突然下冲,扑捕猎物。
龙鳕鱼
“龙鳕鱼”,也叫油鱼,样子酷似银鳕鱼。 龙鳕鱼是广州市民怀疑低价油鱼冒充的鳕鱼,市面称之为龙鳕鱼,价格便宜。